地錦
【藥材名稱】地錦【拼音名稱】dijin
【別名】地噤、常春藤、土鼓藤、紅葡萄藤、紅葛、大風藤、過風藤、三角楓藤、蝙蝠藤、爬巖虎、野楓藤、日光子、楓藤、爬龍?zhí)?、野葡萄、腹水藤、三葉茄、假葡萄藤、走游藤、飛天蜈蚣、大葉山天蓼、爬樹龍、紅風藤。
【科屬】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藤莖或根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各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味辛;微澀;性溫.歸肝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止痛;活血通絡。主風濕痹痛;中風半身不遂;偏正頭痛;產(chǎn)后血瘀;腹生結(jié)塊;跌打損傷;癰腫瘡毒;潰瘍不斂
【中成藥】共有 34 種中成藥使用地錦: 止血片 腸炎寧糖漿 百癬夏塔熱片 小兒瀉速停顆粒 季德勝蛇藥片 腸炎寧片 珍寶丸 百癬夏塔熱膠囊 復方地錦糖漿 強心丸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磨汁涂;或搗爛敷。
【采收儲藏】
藤莖部于秋季采收,去掉葉片,切段;根部于冬季挖取,洗凈,切片。曬干,或鮮用。
【化學成份】
葉含矢車菊素(cyanidin)。爬山虎的冠癭(crown gall tissue)含羥乙基賴氨酸(lysopine),羥乙基鳥氨酸(octopinic acid)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粉葉爬山虎 落葉木質(zhì)攀援大藤本。枝條粗壯;卷須短,多分枝,枝端有吸盤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8-20cm;葉片寬卵形,長10-20cm,寬8-17cm,先端常3淺裂,基部心形,邊緣有粗鋸齒,上面無毛,下面脈上有柔毛,幼苗或下部枝上的葉較小,常分成3小葉或為3全裂,中間小葉倒卵形,兩側(cè)小葉斜卵形,有粗鋸齒?;▋尚?,聚傘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頂端的兩葉之間;花綠色,5數(shù);花萼小,全緣;花瓣先端反折;雄蕊與花瓣對生;花盤貼生于子房,不明顯;子房2室。漿果,熟時藍黑色,直徑6-8mm?;ㄆ?-7月,果期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攀援于疏林中、墻壁及巖石上,亦有栽培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各地。
【栽培】
1.生物學特性:喜溫暖濕潤的氣候。在雨量充沛和土壤及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,冬季氣溫降至10℃時生長停滯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一般土壤均能種植,忌積水。
2.栽培技術:用扦插繁殖。3月中旬至4月中旬,選擇無病蟲、健壯的植株,剪取12-15cm長的枝條,斜插手苗床上。約30d左右生根出葉時定植。按行株距100cm×100cm開穴種植,每穴栽2-3株。
3.田間管理: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-4次,春季追1次人糞尿或尿素等氮肥,秋、冬季施1次堆肥、廄肥等有機肥。每次施肥后結(jié)合培土。當藤蔓長到35-40cm長時,搭棚架,引藤蔓攀援。冬季末春初,修剪密枝、病枝。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藤莖呈圓柱形?;揖G色,光滑。外表有細縱條紋,并有細圓點狀突起的皮孔,呈棕褐色。節(jié)略膨大,節(jié)上常有叉狀分枝的卷須,葉互生,常脫落。斷面中央有類白色的髓,木部黃白色,皮部呈纖維片狀剝離。氣微,味淡。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本草拾遺》:主破老血、產(chǎn)后血結(jié),婦人瘦損,不能飲食,腹中有塊;淋瀝不盡,亦白帶下,天行心悶,并煎服之,亦浸酒。
2.《江西中藥》:活血祛風。幾筋骨疼痛,及婦人赤白帶下等之由于血滯者,皆主治之。近時用作祛風止痛藥,適用于關節(jié)風濕,腰腳軟弱等癥。
3.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祛風濕,通經(jīng)絡,止血。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地錦圖片

地錦

地錦1

地錦2

地錦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