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梧桐子

梧桐子

【藥材名稱】梧桐子
【拼音名稱】wutongzi
【別名】瓢兒果、桐麻豌。
【科屬】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種子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日本也有分布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味甘;性平。歸心;肺;胃經(jīng)

【功能主治】順氣和胃;健脾消食;止血。主胃脘疼痛;傷食腹瀉;疝氣;須發(fā)早白;小兒口瘡
【中成藥】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梧桐子: 鼻血止顆粒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研末,2-3g。外用:適量,煅存性研末敷。

【附方】
1.治疝氣: 梧桐子炒香,剝(去)殼食之。(《貴州省中醫(yī)驗方秘方》)

2.治傷食腹瀉: 梧桐子炒焦研粉,沖服,每服一錢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3.治白發(fā): 梧桐子三錢,何首烏五錢,黑芝麻三錢,熟地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)

【采收儲藏】
秋季種子成熟時將果枝采下,打落種子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含脂肪油其脂肪酸有蘋婆酸(oterculic acid),錦葵酸(malvalic acid)等,還含具止血作用的生物堿及咖啡堿(caffein)。

【藥理作用】
1.止血:梧桐子粉6g/kg灌胃,連續(xù)3天,對兔血小板聚集有促進(jìn)作用,其有效成分為生物堿。

2.降壓:梧桐子總生物堿0.3、0.6g(生藥)/kg靜脈注射,對麻醉貓有降壓作用,并使心率減慢,對兔有類似作用,心率減慢更明顯,總生物堿具有抑制膽堿酯酶的作用,增強(qiáng)乙酰膽堿的作用,可能降壓與此有關(guān)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梧桐 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6m。樹皮青綠色,平滑。單葉互生,葉柄長8-30cm;葉片心形,掌狀3-5裂,直徑15-20cm,裂片三角形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兩面無毛或略被短柔毛;基生脈7條。圓錐花序頂生,長約20-50cm,下部的分枝長達(dá)12cm,花單性或雜性,淡黃綠色;導(dǎo)管長約2mm,裂片5,長條形,向外卷曲,長7-9mm,外面被淡黃色短柔毛,無花瓣;雄花由10-15枚雄蕊合生,花絲愈合成一圓柱體,約與萼片等長;雌花常有退化雄蕊圍生子房基部,子房由5心皮聯(lián)合,部分離生,花柱長,柱頭5裂。蓇葖果5,紙質(zhì),有柄,長6-11cm,寬1.5-2.5cm,被短絨毛或幾無毛,在成熟前每個心皮由腹縫開裂成葉狀果瓣。種子4-5,球形,直徑約7mm,干時表面多皺紋,著生于葉狀果瓣的邊緣。花期6-7月,果熟期10-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為人工栽培。

資源分布: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日本也有分布。
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種子球形,狀如豌豆,直徑約7mm,表面黃棕色至棕色,微具光澤,有明顯隆起的網(wǎng)狀皺紋。質(zhì)輕而硬,外層種皮較脆易破裂,內(nèi)層種皮堅韌。剝除種皮,可見淡紅色的數(shù)層外胚乳,內(nèi)為肥厚的淡黃色內(nèi)胚乳,油質(zhì),子葉2片薄而大,緊貼在內(nèi)胚乳上,胚根在較小的一端。以飽滿、完整、淡綠色者為佳。

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淡黃色。①外種皮石細(xì)胞表面觀多角形,直徑6-22μm,側(cè)面觀長方形,長38-48μm,細(xì)胞腔小。②內(nèi)種皮柵狀細(xì)胞長柱狀,長約190μm,兩端平截,直徑10-13μm,層紋及胞腔不明顯。③外胚乳為淺紅棕色薄壁細(xì)胞,細(xì)胞壁呈念珠狀增厚,直徑15-30μm。④淀粉粒存在于內(nèi)胚乳細(xì)胞中,單粒類球形、長橢圓形、廣卵形、梨形或不規(guī)則形,直徑3-13μm,臍點(diǎn)點(diǎn)狀、短縫狀、人字狀及星狀,層紋不明顯。
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綱目》:治小兒口瘡,和雞子燒存性研摻。

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潤肺,清熱解毒。

3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煅末敷爛瘡,收口生肌。

4.《四川中藥志》: 順氣,和胃。治胃痛。

5. 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健脾消滯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梧桐子圖片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
梧桐子